站在阳光下

Good Luck To You!

今日三伏,你知道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吗?

2018年7月17日,我们正式开始了今年夏季的三伏天。三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夏季天气气候的方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伏,基础天数为每个伏天10天共计30天,但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中伏将会再增加10天也就是有20天,这样共计就有40天。与数九寒天的冬季小九九(81天)从冬至(12月21日、22日或者23日)开始到次年3月12日左右结束的固定日期不同的是三伏天的日期每年都不固定,虽然都知道开始于小暑到大暑之间的7月中旬,结束于8月下旬,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只能听别人或者一些网站上说是在哪一天,那么三伏天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说说三伏天究竟是怎么计算的。


首先要计算三伏天就要先了解一样历法,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很多人听说过农历的干支纪年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是干支纪日,其实干支不仅可以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甚至可以纪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时辰几刻(比如午时三刻11:40-11:45)。干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干地支,10个天干加上12个地支取最小公倍数60为一个循环周期,60年、60个月(5年)、60天(2个月)、12个时辰(24小时即1天)进行循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组成了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这就是干支计算方法。


计算干支纪年大家都知道怎么算,公元纪年的最后一位尾数 4567890123 按顺序对应这十个天干,由于天干地支的开头是甲子年,也就是俗称的六十年一甲子,最近一次出现在1984年(甲的公元纪年年份尾数必须是4),按照这个向前或者向后推算60年内的任意节点即可找到对应的干支纪年,下面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计算干支纪年。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32018/10 余数为8 得数为8-3=5 按照顺序天干就是戊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32018/12 余数为2 得数为2-3=-1(若0为12,则-1为11)得数就是11 按照顺序地支就是戌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所以2018年就是农历戊戌年

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公元1898年也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百日维新公车上书的那一年,得出来的数字也是5和11,所以1898年的答案毫无悬念就是戊戌年(戊戌变法)。


计算纪年很简单这个谁都会算,关键是下面的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是这么计算的,下面有一个公式来计算干支纪日。(重点来了,关系到后面计算三伏天)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假设要计算 2018年7月17日 的干支纪日
G=4C+[C/4]+5y+[y/4]+[3*(M+1)/5]+d-3C是世纪数字21-1=20,y是年份后两位也就是18,M是月份也就是7,d是日期也就是17,i由于M是7是个奇数也就是0等于没有
Z=8C+[C/4]+5y+[y/4]+[3*(M+1)/5]+d+7+iG/10计算天干,Z/12计算地支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带有[]的取整,就是说小数点后不算只看整数部分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取整,天干为G,地支为Z注意:不是四舍五入(1.4是1、1.5是2),也不是进一法(1.5是2),而是舍零法(1.5是1)
G=4*20+[20/4]+5*18+[18/4]+[3*(7+1)/5]+17-3=197看个位数就知道结果了,个位数是7,所以按照顺序天干就是庚,下面我要说到的三伏天就跟这个天干庚数字7有关
Z=8*20+[20/4]+5*18+[18/4]+[3*(7+1)/5]+17+7+0=283197/10的余数为7,283/12的余数也是7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那么答案就出来了,按顺序把两个合起来,7和7对应的就是庚午
答案:2018年7月17日的干支日是庚午日

这么计算根本就不用再查询黄历书籍了,直接通过公式计算干支纪日,那么三伏天又是怎么回事呢?三伏天所要用到的就是干支纪日中的天干,因此只需要解出来上面的G公式就能得到答案。


所谓的三伏天其实就是一句谚语“夏至三庚”,这便是三伏天正式开始的日子。“夏至三庚”就是说的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我们知道古代是用干支来纪日,所以就要用公式求出这个干支日期来。夏至的日期呢是固定的6月21日、22日或者23日,这之后的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就是三伏天开始的时间。我们知道天干一轮需要10天,因此三个庚日至少不能超过夏至之后的30天要在30天内,也就是7月22日之前。大家都知道小暑大暑的中间开始三伏天,也就是7月中旬。但是具体日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哪一天的日期天干是庚,哪一天就是三伏天开始。这就是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方法,随便找一个这段时间里日期套用表格里的G公式,得出的余数或者不算除法直接看个位数,余数和个位数是7就是三伏天开始日。所以我上面特别说了一句跟数字7有关,就是在这个地方。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位,数字7按照顺序对应的正是庚,所以解出的数字为7就是三伏天。


那么三庚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今天(2018年7月17日)就是第三个庚日呢?往前推10天,7月7日。再往前推10天,6月27日。这两个日期都是天干为庚的日子,那么7月17日就是第三个庚日了。别忘了6月21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再往前推就到6月17日了,那就是夏至之前了就不算了。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接下来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为什么中伏会有10天或者20天?


如果说开始的日期关键是在夏至这天,那么中伏的长短关键就在立秋这一天。


我们知道立秋一般出现在8月7日、8日或者9日,这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中伏的天数以及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我们知道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天初伏的开始,那么往后就不用再算那个G公式了,直接向后推10天就行了,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开始的日期。这个日期关键了,因为这一天再向后推的10天内如果碰不到立秋节气,呵呵用斗地主的术语来说那就是——加倍double。夏至后有4个天干为庚的日子中伏天数10天,总计30天。夏至后有5个天干为庚的日子那么中伏天数再加10天也就是20天,总计40天。

一般这一天(中伏开始日)如果出现在8月初那么中伏一般是10天(因为10天以内就能碰到立秋),如果是在7月底那么中伏天数就是20天了(10天内碰不到就得再加10天,等待下一个天干为庚的日期)。


今年很不幸的是中伏天数20天,总计40天。因为我刚才说了如果7月底中伏第一天,中伏就要加倍,因为他碰不到立秋啊。8月初因为10天内就能碰到立秋所以直接提前结束中伏天。7月27日是下一个庚日,夏至后第四个庚日。8月6日又是庚日,由于8月7日这天才立秋,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那么只能加倍,8月6日是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不加倍才怪。所以关键看夏至到立秋这两个节气的中间出现了几个天干为庚的日期,4个10天,5个加倍20天。


末伏的日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一般在8月中旬。立秋节气一过出现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开始的日子。再过10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一天正式出伏,三伏天到此结束。


由于8月6日出现庚日是在8月7日立秋之前,那么要再等10天到8月16日才能迎来末伏,8月25日末伏最后一天。次日(8月26日)又是庚日,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一天正式出伏结束三伏天。


这就是三伏天的计算方法,不管是以前的某一年还是未来的某一年,都是这么计算而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伏天今天就正式拉开帷幕了,接下来的40天一起慢慢熬过这炎热的酷暑吧。


参考资料:360doc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4/16/1171_210971001.shtml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Z-BlogPHP 1.5.1 Zero

Copyright 2017-2024 站在阳光下(shibushi.cc)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4101号-1